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临沂天气预报不准_临沂市天气预报不实报道

tamoadmin 2024-09-24 人已围观

简介1.揭秘气象预报的“台前幕后”,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2.天气预报今天说下雨,结果晴空万里,难道天气预报这么不准吗?3.天气预报员与天气记者区别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news.xinhuanet/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

1.揭秘气象预报的“台前幕后”,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2.天气预报今天说下雨,结果晴空万里,难道天气预报这么不准吗?

3.天气预报员与天气记者区别

临沂天气预报不准_临沂市天气预报不实报道

天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news.xinhuanet/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揭秘气象预报的“台前幕后”,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1、天气预报的发布是有《气象法》约束的,规定了天气预报的发布权利:只有气象部门有权利对社会公众公开发布天气预报。或者是气象部门授权的单位或个人有权利对公众发布。

2、没有经过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公开发布天气预报,视为违法,注意,是公开发布

3、按照你说的情况,随便更改天气预报,那是天气预报方法不允许的,预报一般对外公布的有24小时,12小时,还有2小时预报(是灾害预警范畴),而不能根据天气的变化随便更改天气预报。

4、投诉,完全可以,而投诉的单位就是你们本地的气象局,气象局有“行政执法科”,你可以查114,找到他们的电话后,对他们的办公室或者行政执法科投诉!

天气预报今天说下雨,结果晴空万里,难道天气预报这么不准吗?

天气预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每次的《新闻联播》之后,都会有一个全国性城市的天气预报。而我们本地台新闻播放后也会有一个本地区的天气预报。当然,也有很多人好奇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那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天气预报从史前人类就已经有了,那时候人们对天气进行预测方便安排相应的工作与生活。现如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了确定未来空气的变化。不过因为大气的过程非常的混乱加上科技发展并没有特别厉害,所以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并不会完全的准确。

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也就是2~3天内的。是通过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制作成卫星云图。然后利用卫星云图的照片进行分析,就能够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一般进行预报都会有这五个过程:第一,收集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第二将收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数据同化。第三,根据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制作出数据天气。第四,将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第五,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各地区气象形势图表,由主持人进行讲解。最后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其实除了看天气预报,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天气常识和对于动植物的了解,从而实时掌握当时的天气情况。毕竟天气预报还是有一定的误差性,只有我们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天气知识,才能让天气更好的为我们自己所用。

天气预报员与天气记者区别

天有不测风云,说下小雨往往阴天。而且这个小雨不知道下哪个区,比如说河北省可能在东边和西边儿。说到这个地区下,也许因风俗原因往南下的话往北下了,北边下的那个地区。

1. 天气预报员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

四个字:预报天气

2. 天气预报员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八个字:把握现在,预测未来

其实,这些天气预报员都是播音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学的都是播音主持专业,而真正的预报员学的是气象学相关专业

大家应该对天气预报员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了,他们并不是电视上天气预报里那些光鲜亮丽的俊男美女,事实上,天气预报员是一群整天对着电脑分析数据、并得出天气预报结论然后提供给天气播音员的人。听着有点绕,简单点说,预报员就是天气预报背后的技术支撑,他们把一堆难懂的数据和产品转化为公众能够听得懂的预报语言,他们 24 小时值班,全年无休,没有正常的节日和周末。这些人绝大部分人是不上镜的,只有首席预报员在接受媒体访的时候你们才能看到预报员的身影。

应该可以区分播音员和预报员了吧?那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天气预报员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开头提到的八字方针就是天气预报过程的高度概括:把握现在,预测未来。

怎么把握现在?

所谓把握现在就是要了解天气实况,当前大气环流的状况、天气形势的发展、地面气象要素的基本信息,也就是说,既要知“天”,也要知“地”。下面要隆重介绍另一类默默无闻的气象工作者,他们的名字叫做“气象观测员”,也就是给天气预报员提供实况信息的这一批辛勤付出的人。同样的,他们也是 24 小时值班、全年无休、没有正常的节日和周末。天气预报一天都不能停,气象观测也是。

现在已有的观测手段已经非常丰富了,为了得到高空的实况信息,08h、20h 探空观测站都会进行探空观测(14h 部分探空站会进行加密观测,站点数量非常少,获得的信息很少)

还有你们都知道的卫星云图,也是高空观测的一种手段,现在气象卫星有极轨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两类,这里不具体介绍了,有点复杂,也不是今天探讨的重点。

当然高空观测还有其他手段,如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等,但业务上最广泛应用的就是上面谈到的探空观测和气象卫星。

关于怎么样得到近地面气象要素因素,想必大家多少都是知道的。我们有遍布全国的气象观测站,还有很多无人值守的气象自动站(无人值守,自动传输温、压、湿、风数据)。

气象观测站的观测的要素非常多:温度、湿度、风速、气压、降水量、能见度、日照、地温、土壤温度等气象要素(上面提到的探空观测站是级别较高的观测站,大多数的观测站不承担探空观测任务)。

还有一种观测站叫做雷达站,观测降水回波的发展

雷达是观测降水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短时临近(0~3 小时)预报服务中。

观测手段的发展能够提供最新的实况数据,天气预报员就是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当下大气和地面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把握现在”。

那究竟怎样“预测未来”?

在预测方面,现在预报员所依靠的重要资料就是数值模式产品。目前业务上常用的数值预报产品有欧洲中心、华东区域中心(国产)、T639(国产)、GFS、日本模式、NCEP 等,各家数值产品均有天气形势场和要素场预报。也就是说,所有的模式都会告诉预报员,明天、后天、大后天是什么天气、温度是多少、风力是多大。说到这里,想必会有很多人会说,那不是很简单吗?都告诉你什么天气了,你居然还不会报?就按照数值模式结果报不就完了吗?听着真的是 so easy,各种轻松愉悦有木有?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刚才已经说了,各家数值模式都会告诉你天气状况如何、各要素如何,但是每家模式的预报结果都不相同,经常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状况,并且,没有一家模式是稳定地一直能够预报准确的。

于是问题来了,预报员到底该听谁的?究竟要怎么报?当所有模式争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天气预报员就闪亮登场了。他们根据所掌握的实况信息,结合本地气候特征,依据个人经验,综合考虑各项可能的影响因素,对数值产品进行主观订正,最后给出预报结论。

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对同一地点、同一天的天气,不同预报员很可能给出不同的预报结论,为了方便预报员之间交换意见,商议天气状况,国家局每天 8:00 准时进行天气会商,各省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组织省内会商,而各个市同样会组织市县之间的天气会商。就是这样一级一级,全国的预报员每天都在商议未来的天气究竟该怎么报。

当然,即便如此,预报员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经常会报错。天气预报永远不可能 100% 准确,但预报员永远都是在付出 100% 努力。我们永远都承认我们会报错,但是即便是报错,我们也是在很努力、很用心、很认真地报错,请你们原谅我们技术有限、能力不足。

基本说完了,总结一下。天气预报员就是告诉你未来几天会不会刮风下雨的那一群人,他们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依靠所取得实况信息、气候背景、个人经验等对数值模式预报的结果进行主观订正,并将所得到的预报结论转化成公众所能听懂的语言,最后天气预报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公布,于是你们就能在电视上、网络上、报纸上看到天气预报了。

最后补充一句,除了中短期天气预报,预报员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其中短临预警服务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任何时候,你们看到的气象预警信息,都是由预报员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