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青冈天气预报15天查_青冈天气

tamoadmin 2025-01-04 人已围观

简介1.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吗?2.天气谚语!!3.有植物叶子的颜色会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吗?4.根据什么来预报下雨不下雨9月上旬黑龙江省大豆处于鼓粒至成熟时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本旬我省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属于常温少雨型的农业气候,积温比去年偏多20-120℃左右。本旬前期气象条件对大豆鼓粒灌浆较为有利。5~9月上旬大部农区气温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大豆长势较好。

1.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吗?

2.天气谚语!!

3.有植物叶子的颜色会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吗?

4.根据什么来预报下雨不下雨

青冈天气预报15天查_青冈天气

9月上旬黑龙江省大豆处于鼓粒至成熟时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本旬我省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低,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属于常温少雨型的农业气候,积温比去年偏多20-120℃左右。本旬前期气象条件对大豆鼓粒灌浆较为有利。5~9月上旬大部农区气温正常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充足,大豆长势较好。

5月西南部偏旱,东部和北部偏涝,对大豆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不利。6月松嫩平原大部土壤干旱,大豆生长缓慢。7~9月上旬我省大部农区光温条件适宜,促进了大豆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形成。

一、天气气候及气象灾害概况

1.气温

本旬我省气温正常偏低,大、小大兴安岭旬平均气温为10~15℃,其它地区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甘南、龙江、嘉荫、肇东、尚志、鸡东偏高1℃,大兴安岭北部、哈尔滨北部、绥化南部、三江平原北部及双城、肇源、富裕、伊春、铁力、克山、拜泉偏低1℃,其它大部地区与历年持平。

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农区偏低1~2℃。截止9月上旬末,全省大部农区≥10℃积温在2300~2700℃之间,其中松嫩平原北部、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地区为2300~2500℃;松嫩平原西南部为2700~2900℃;其它农区为2500~2700℃。与去年同期相比,大部农区偏多20~120℃。

2.降水

本旬我省降水偏少,松嫩平原西南部及宁安、鸡西、宝清等县(市)旬降水量在10mm以下,齐齐哈尔北部、黑河大部、哈尔滨东北部、伊春大部、鹤岗大部及桦南、桦川、虎林、牡丹江、青冈、加格达奇降水量为20~40mm,其它地区降水量在10~20mm之间。

与历年同期相比,大部农区偏少2~8成。与去年同期相比,除克山、讷河、杜尔伯特、嫩江、牡丹江偏多1~2倍外,大部地区偏少3~9成。

3.日照

本旬我省日照时数地区分布不均,松嫩平原西部及呼兰、宾县、哈尔滨、双城、尚志、通河、依兰、汤原、佳木斯、桦川、宝清、富锦、同江、鸡西、逊克旬日照时数为80~100小时,其它大部农区为60~79小时。

与去年同期相比,除东部部分县(市)偏少1~7小时外,其它大部地区偏多5~30小时左右。

二、土壤墒情分析

根据9月3日加测土壤湿度结果分析,全省大部县(市)土壤墒情正常。仅松嫩平原部分县(市)仍处于干旱状态,双城、克山、抚远、五常等县(市)土壤有涝象。

三、各主产区农业气象概况

1.西片(大兴安岭、黑河、齐齐哈尔)大豆主产区

西片大豆产区本旬平均气温14.9℃,比历年同期偏低0~1℃,比8月下旬下降4.9℃,气温下降明显。积温够用,北部为2200~2300℃,南部为2400~2700℃,大豆仍处于鼓粒灌浆阶段,并开始落叶。

降水偏少,除嫩江、克山一带旬雨量30~40毫米,稍偏多外,其它大部地区旬雨量不足20毫米,有旱象。甘南、龙江、泰来等地旱象较重。大豆多数进入鼓粒至成熟期,低温对大豆鼓粒灌浆不利,干旱影响不大。

2.中片(哈尔滨、绥化、伊春)大豆主产区

中片大豆产区9月上旬气温稍偏低,平均为15.9℃,比常年偏低0~1℃,气温下降迅速,比8月下旬下降4.8℃。积温为2450~2700℃,比去年偏多。

降水分布不均,大部地区旬雨量在15~25毫米左右。土壤墒情大部正常。

大豆多数进入鼓粒至成熟期,旱涝影响不大,日照充足比较有利,以一类苗居多。

3.东片(佳木斯、双鸭山、鸡西、鹤岗、牡丹江)大豆主产区

东片大豆产区9月上旬平均气温16.4℃,比常年偏低0~1℃,比8月下旬下降3.9℃。积温为2360~2500℃。

降雨偏少,旬雨量在20毫米以下,土壤墒情正常或偏旱。大部地区大豆处于鼓粒至成熟期。苗情较好,多为一、二类苗。

四、大豆产量预报

今年黑龙江省作物播种面积的调整对大豆生产十分有利,大豆播种面积为3401千公顷,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气象条件也相对较好,嫩江、讷河、五大连池、克山、克东等大豆主产区播种期间(5月上旬)气温偏低1~2℃,其它大部地区气温正常偏高,5月1~6日出现今春的第一场透雨,大豆产区降水量基本在30mm以上,大部地区的气象条件对大豆播种比较有利,但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市县由于土壤偏涝,影响了大豆适时播种。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豆产区的光、温、水配合较好,对大豆出苗和豆苗生长十分有利,大豆长势较好,多为一类苗。大豆开花结荚期水分条件较好,但由于降水日数多,部分地区光照较少,温度偏低,对大豆花荚形成不利。8月上旬黑河地区气温偏低1℃,对大豆鼓粒灌浆有一定影响;其它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1℃,有利于大豆灌浆。

根据产量预报模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计算得出全省大豆平均单产为2082公斤/公顷。按播种面积3401计算,总产为708.1万吨,比近5年平均总产增加206.1万吨,即增加41.1%,为丰年。

本旬我省降水偏少,大部地区日照偏多,有利于大豆籽粒的灌浆成熟,但气温正常偏低,影响籽粒脱水及晒粮。

据预测,未来10天各地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1℃左右,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5mm左右。预计9月20日前后大兴安岭南部、黑河、伊春可能出现霜或霜冻。因此建议各地利用晴好天气,加强大豆后期的田间管理,取措施促早熟,使作物在霜来之前安全成熟。

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吗?

月的天气--一冷一热;忽冷忽热

的衣服---形形

的庄稼--青黄不接

八月的天气--一会晴,一会雨

中午太阳现一现,又有三天不见面--还要下雨。

孔明借箭的天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大阴天吃凉粉--不看天气

日出早,淋坏脑;日出晚,晒煞雁。(湖北钟祥、江苏常熟)

* 早出日,不晴天。(南京)

反气旋下天气晴朗,无风无云,夜间地面散热通畅,温度下降很快,而高空反而比较温暖,空气上暖下冷,气流稳定在地面,所有雾滴尘埃也沉着在地面,不能向上发散。日出之时,地面温度最冷,雾滴尘埃凝集最浓,太阳就给这层雾尘掩蔽,所以太阳刚上地平时,我们看不见太阳,要等到太阳升高,地面受热,密聚低空的雾滴尘埃,已经消散,才能看到太阳,所以晴天的太阳出来要迟些;反之,在气旋等恶劣天气来临之前,风力强大,水汽尘埃不会集聚在低空,太阳刚出地平,我们就可看到。所以,太阳显露的早,就不是晴天的预兆。

* 日头出得早,天气难得靠;日头送了山,预备洗衣衫。(湖南)

“日头出得早,天气难得靠”。解释同前。日落西山时,如果西方清爽无云,表示西方并无风暴过来,所以天气是好的。

* 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湖北)

* 月亮带火,无雨找我。(湖北)

* 日没胭脂红,无雨即是风。(江苏苏州)

* 日落西北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苏南)

* 月色胭脂红,非雨即是风。(江苏苏州)

* 傍晚大水红,大雨或大风。(浙江义乌)

白色的日光(月光也是相似的),通过了三角形的玻璃块,就变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线。太阳光波中,红色光波最长,一米里可排列一百三十万个,紫色光波最短,-米里可排列二百五六十万个。太阳或月亮的光波,在大气里面,遇到了和波长那样大小的颗粒子,白色的光线就分散成不同色彩的光线,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辐射了,这种现象叫光线的散射。红光波最长,最不易散射,它走的路径几乎是直线的;紫光波最短,它散射的能力,比红光波大十六倍之多,所以它走的路径,离开它的原来的直线方向而分散。

太阳如在天顶,这时候白色的太阳光所穿过的空气圈里的路程绝短,所碰到的微粒最少,所以半路上被散射而分散掉的短波光最少。换句话说,太阳光原有的各种成分几乎都能照原来的比例,送到我们的眼睛里来,所以这时正对着太阳看,太阳是白色。如果看天空的其他部分,就现青色。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太阳光的原始成分,只是最易散射的紫光和青色光,而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就向直线方向传播过去了。但是紫色光对于眼睛的感应最弱,只有青色光看到,所以天空表现出青色。等到太阳将落的时候,太阳斜射了,太阳光在大气圈要穿过的路程太长了,比在天顶时,要长出几十倍之多。那末,太阳光在半路上所碰到的微粒子也要多上几十倍。从这个方向来的太阳光,所有短波几乎都被散射干净,向别的方向去了;剩下来的,只是波长最长,也是最不易散射的红光波了。所以当太阳在近地平线对,看来总是红色的。

太阳近地平时的红色,又依空气的物理性状的不同,发生的程度不同。凡是空中的扰动愈烈,也就是在天气将变之前,空中所含尘埃和水滴就愈多,白色光经过散射作用愈厉害,那末红色光波的成分也愈纯粹,而成血红或胭脂红了。如果天空非常清洁,即使在地平方向,短波光也可和红波光一道透射过来,那时的太阳光就现白红。因为空气清洁,所以天气不会变坏的。西方也有同样的话:“红色太阳的眼眶,带着水来。”“如见红色的太阳在快跑。雨水跟着就来到。”

* 太阳反照,晒得死鬼叫(四川、广西郁林)

太阳在落下去的时候,天顶被云密蔽,但是西方没有风暴来到,当时的阳光必定是非常强的。强烈的阳光从西方地平线上照到天顶的密云,再反射到地面,这就是太阳反照的现象。这样看来,太阳反照的必要条件,就是西方没有风暴,这也是明天天气仍晴朗的保障。

* 青冈白冈,明朝晒煞老长工,(江苏江阴)

在晴朗的夏天,太阳落山后,可以看到天空出现一条青一条白的光线,从西天通过天顶,直射到东天,这就是俗话说的青冈白冈。今天见了青冈白冈,明天天气一定是好的。为什么呢?

大气微粒对阳光中各个成分的散射作用是不同的。而太阳光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光波的复合体。其中红光波最长,最不易散射,也最只会走直路;青紫光波最短,最易散射,也就最易走旁路侧路。太阳落山时,只有最后的一点日盘,远露在地平以上。从这最后一点日盘上,发出来的白色光线,有的射向宇宙真空,有极少部分远射进我们的大气层。可是组成白色光的长波只能走直线,不会再弯曲地射到地上。只有最易散射的青紫光波,才有可能射到我们的眼帘,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一条一条的“青冈”。紫色对于人眼的感应不够强,所以不易觉察它的存在。没有青冈的部分,相对现着白灰色,这就是“白冈”。因为这种现象,只有在大气非常稳定、清洁的时候,也就是天空晴朗时才有,所以今天见到青冈,明天天气是好的。

* 早霞有雨,晚霞晴。(湖北)

*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田家五行》论霞)

* 朝烧莫洗衣裙,晚烧明日天晴。(青海西宁)

* 早起烧霞,等水烧茶;晚上烧霞,热得呀呀。(河北保定、四川重庆)

* 朝火烧天,必定没晴天。(河北正定)

* 朝烧连阴,晚烧睛。(浙江象山、青海化隆)

* 红云日初生,劝君莫远行;红云日没时,清朗犹如水。(河北 )

日出日没的太阳光是红色的,这种红光照到云上,就成红云,这就是红霞。早上太阳在东方,如有红霞,多在天顶或西方,这就是说,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天气变化总是自西而东的,这种低云必定是慢慢向本地接近,可见雨天即将到来;反之,晚上太阳在西方,如有红霞,多在天顶和东方,那末,这种成霞的低云,将继续向东去,离本地渐远,如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 日出没红,无雨即风。(浙江义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太阳出来时看不见红光,天气要变坏,即不下雨也会刮风。早上不见红光,说明有浓云密蔽天空,使易于透过大气层的红光不能穿透而射入人们的眼帘。

* 烧红到顶,下雨满井。(河北威县)

* 火烧乌云盖,大雨快得来。(河北)

这两句都说天顶有红云,就要下雨。这种云必定是积雨云或雨层云。因为它们都带着粗大的冰滴,所以很易下雨。既在天顶,当然雨就下在本地。

* 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浙江、河北 、河南开封、河北正定)

* 东虹萝卜,西虹莱,起了南虹遭水灾。(山西临汾)

* 东虹轰隆,西虹雨。(江苏)

* 东背晴,西背雨。(四川铜梁)

* 早虹雨滴滴,晚虹晒破脸。(河北 )

* 朝虹满江水,夜虹草头枯。(广东)

* 朝虹晚雨,晚虹晒烂牛栏柱。(广东)

* 朝虹雨洒洒,晚虹晒裂瓦。(广东)

* 有虹在东,有雨落空;有虹在西,人披蓑衣。(江苏无锡、浙江义乌)

天气谚语!!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就是说,如果含羞草叶片自然下垂、合拢,出现了“害羞”现象,预兆天气将有阴雨。在正常的天气里,含羞草一般不会“害羞”,即使人们触碰它的叶片,叶片很快地合拢,但恢复原状很快。天气如发生变化,含羞草本身对温度反应很灵敏,这时候,用手指触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会相应合拢,如果折叠的范围不大,恢复原状也相当慢,反应迟钝,这预兆着一二天内,天气将转阴雨。

红三叶草、山酢浆草也能测天。当风雨来临前,乌云满布,它们也会自动地将叶片折叠起来,不过没有含羞草那么灵敏,但也会预兆阴雨将到。

“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茅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长着长长的根茎,叶片线形,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可作牧草和造纸原料。盛夏,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叶柄)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的泡沫那样,预兆一天以后将有阴雨。这是为什么?原来,天将阴雨,空气湿度增大,越近地表,湿度越大,茅草的根能吸到较多的水分,这些水分除供应各组织的需要外,还有多余、过剩的水分就从叶柄处溢出来,仿佛在“吐沫”。

“巴根草生霉天降雨。”巴根草,学名叫结缕草,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节生两叶,节节生根于地。每年初春出芽生长,寒露季节逐渐枯萎。它的叶柄处有时会出现一个个小小的霉毛团,呈白色、灰白色或黄褐色,仿佛食物发霉后的霉毛那样。霉毛先从根部出现,逐渐蔓延到茎的上部,几天后霉毛团逐渐增大,最后掉落地面。这预兆天将下雨。结缕草的特性耐干旱。在水源充足地方生长的结缕草,在正常的天气里也会生霉。那些生长在较干燥地方的结缕草,才对预报天气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在黄梅时节,预测天气的效果就更好。

“芦苇心尖往下枯死,大雨将来到。”“芦花穗子抽得长,谨防烂稻场。”“柴虱子乱爬,赶快打坝。”夏天,正是芦苇生长茂盛的季节,有时它会从心尖开始逐步往下发黄、枯萎,这预兆未来的几天内将有大雨。农历八月,芦花开放,稻谷芳香。平常年份芦花穗长度13~16厘米,如果芦花穗枝长约20~26厘米,预示当年秋季雨水偏多,对中、晚稻收割登场可能有一定影响。每当芦苇叶子背面出现许多黑色和白色的小虫,当地群众叫“柴虱子”,不久将会有大雨。

“菱角盘沉水天要下雨。”河湖水面生长的菱角,每当阴雨天来临前,温度变高,气压降低,河塘淤泥中的腐烂物发酵,气体从水中逸出,不断泛泡,污物粘在菱角叶片上。同时,小螺蛳在水底呆不住了,顺着菱角藤往上爬,这就增加了菱角头的重量,于是逐渐下沉,这将是阴雨天气的先兆。

“水底泛青苔,天有风雨来。”河道纵横的水乡地区,淡水浮生藻类中的青苔到处可见,它那丝状体在光照射时,看到的是它身披着一层粘滑的绿色胶质外衣。从春到秋,发现水底泛起青苔,不久将有阴雨。原来,河沟水塘底淤泥中腐烂物发酵,加上大气气压低,促使水中气体排出,这样,常常就把附在淤泥上的青苔也抬上了水面。根据青苔浮出水面的时间早迟,可以预报4~5月雨水的多少。青苔浮出迟,暮春多雨;浮出早,暮春少雨。

“南瓜头向下,天气将阴雨。”南瓜的长藤一般都是向上逐渐延展生长的。夏天的早晨,瓜藤头如果普遍向下,那是天气将转阴雨的征兆;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瓜藤头如果多数往上翘,是天气将转晴好的预兆。原来,南瓜藤头有着向阳性和向阴性的变化。当它表现出明显的向阳性时,瓜藤头就多数向上翘,预示晴天将到;当它表现出明显的向阴性时,瓜藤头就多数向下,预示阴雨将临。

“韭菜发芽早,春天来得早。”早春季节,乍暖还寒,韭菜往往发芽了。韭菜发芽早,是春季气温回升快的预兆;韭菜发芽迟,是春季气温回升慢的先兆。这种物象大多是正确的,但有时由于受冷暖变化幅度大、春雨连绵的影响,往往也有例外。“一场春雨一场暖,十场春雨穿单衣”,韭菜发芽虽迟,春季气温回升却快。韭菜对晴雨也有反应。割韭菜,闻到荤味很大,如果是晴天早晨,是天气将阴雨的预兆;如果是雨天早晨,是继续阴雨、雨水偏多的征兆。

“柳树萌芽早,初春温度高。”“柳树叶儿发白,天将阴雨。”“柳树根生红须,未来雨水多。”柳树是春天的使者,“泄露春光有柳条”。河湖路边,垂柳依依,迎风飘拂。柳树先萌芽,鳞片裂开,露出绿色尖端,柳树萌牙早,初春温度高;若是萌芽晚,初春温度低。到了夏季,柳丝青青,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景象。柳叶朝阳面为绿色,背面为淡绿色。晴天,叶面向阳,看来葱绿一片;阴雨前,叶片普遍反转过来,背面呈淡绿,看来比绿色浅些,就有一种发白的感觉。这是天将阴雨的先兆。如果发现柳树根生出红须须来,须长3~6厘米,须尖呈白色,预兆未来一个月内雨水偏多。

“发尽桃花水,必是早黄梅。”“桃花落淤泥,收麦起塘灰。”桃花盛开,那烂漫的一树红霞,同婆娑的绿柳相映,一片春色阅不尽。每当江淮流域桃花盛开时,雨水偏多(80~100毫米),预兆当年梅雨量将偏少;如果遇上几天连阴雨天气,预兆小满到芒种期间少雨。每当桃花快落的时候,雨水偏多(俗称“谢花水”),预兆麦收期间雨水偏少。

“虫窝淌水,天将阴雨。”在榆树、杨树和柳树的树枝上,常常有蛀虫在树上蛀出虫窝。虫窝里如果有水滴出来,这是天将阴雨的征兆。阴雨天将临,空气温度增大,榆树等的蒸腾作用变小,吸的水分有多余,就向外淌水。

“青冈树叶泛红,将有大雨。”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有棵“气象树”,也能预测晴雨。晴天,青冈树的叶子一般是深绿色,当它泛红时,预兆不久将有大雨。雨过天晴时,叶子又恢复为深绿色了。当地农民根据叶子变色来预测晴雨,安排农活。

“榆树谷雨前发芽,雨多成涝。”安徽和县高关乡有棵榆树,已有400多年,当地农民根据这棵树发芽的早迟和树叶的疏密,就可以推断出当年雨水多少来。它在谷雨前发芽,将是雨水多,水位高,往往有涝灾;如果发芽迟,叶子少,预兆当年雨水少,旱情严重。若按时令发芽,树叶有疏有密,预兆当年风调雨顺。几十年来观察资料证明,它萌芽的早晚,同各年的涝旱大部分相对应。

有植物叶子的颜色会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吗?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 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参考资料:

://mkd.lyge.cn/zhanzheng/a78/01/009/09-5.htm

关于风的谚语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江苏南京)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上海)

*东风急,备斗笠。(湖北)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田家五行》论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东风既然很小,那末,这般气流,必定从很近的地方来的,也许就是本地的气流。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天气要变了。

*东南风,燥松松。(江苏江阴)

*五月南风遭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浙江、广东)

*五月南风赶水龙;六月南风星夜干。(广东)

*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一场空。(江苏、无锡、湖北钟祥)

*六月西南天皓洁。(江苏无锡)

*六月起南风,十冲干九冲。(湖北)

“天皓洁”指天气睛好;“冲”指山冲,“十冲干九冲”意思是十个山冲就干掉九个,旱情十分严重。

这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夏季天气谚语。东南风是从海洋来的,为什么又会干燥起来呢?我们知道,雨水的下降,一方面固然要有凝雨的物质--水蒸汽;同时,还要有使这些水蒸汽变成云雨的条件。这个条件,在东南平原地区的夏季,就要靠热力的对流作用或两支不同方向来的气流之间的锋面活动。

热力对流的发生是由于地面特别热,地面层空气因热胀冷缩的道理而向上升腾,这样把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变冷而行云致雨的。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地面空气流动得太快,就不可能集中在地面受到强热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使地面水蒸汽上升。还有在单纯的东南风中,由于它发源地的高空下沉作用,往往有高空反比低空暖的现象;这样,地面的空气就难于上升了。所以东南风里虽然有很多水蒸汽,但还是不可能行云致雨的。夏天没有云雨,自然天气很热了。

其次,讲到锋面活动。锋面是两支不同气流的冲突地带。一支气流比较冷重,另一支气流比较轻暖,这两支气流相遇,轻暖的只有上升。于是,就把地面水蒸汽带到高空去而行云致雨了。现在地面,只有一支东南风,表明并无其它偏北气流来与它发生冲突而形成锋面,所以水汽便不能上升而发生云雨了。

*东北风,雨太公。(《田家五行》论风)

东北风是发源于北方洋面的、或发源于北方洋面而掠过长程洋面而来的气流,所含水蒸汽自然没有东南风多;但是,因为它是冷气流,下面接触了南方的、比较热的洋面或陆面,使它里面发生上冷下暖的现象,造成对流作用。于是,地面的水蒸汽,就给它带到高空而发生云雨了。

再加上,气旋前方必然是东北风活动的场所,因此,又出现了锋面降水。

据统计的结果看来,在单纯的东北风里,降雨机会,冬天最多也不过26%,夏天只有11%,也就是说不下雨的机会有74%和89%。如果在气旋前部的东北风里,也就是有锋面活动着的东北风地带,下雨的机会就超过晴天。所以'东北风,雨太公'这个谚语,还不一定完全可靠。

*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常州)

*春东风,雨潺潺。(广东)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春天吹东风,是坏天气的前兆。这是因为,一方面春天地面强有力地增暖。另一方面暖空气逐渐活跃,大陆上气压逐渐降低,反气旋东移入海。在反气旋的尾部就会出现东风。这些东风流到比较暖的陆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现象。这时空气层是不稳定的,易发生上升对流运动,所以极有可能产生降水。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贵县)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九日睛。(湖北武昌)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无米煮。(广西)

“无米煮”是因天旱无雨的结果。气旋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它的前部是东风,但吹了不久,因为气旋前进的关系,就转成别的风向了。所以东风只吹一日,或者不到一日,就转了风向,表示是气旋要逼近的现象,所以可能下三天雨。如果东风连吹三日而不歇,表示西方没有气旋逼近,所以本地方没有雨。

关于云雾的谚语

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从云里可以降雨或雪。对天气变化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天上挂什么云,就有什么天气,所以说,云是天气的相貌,天空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天气变化的动态。云是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现象,所以关于它的谚语最多,也比较符合科学原理。

雾也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从存在的实体讲,雾和云并没有差别。但从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出现的环境来看,却是两回事。雾层的底是贴紧在地面上的,可见成雾的空气层没有经过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所必需的冷却过程是在安定于地面的空气层内进行的。这表示有雾的天气,大气层是稳定的,和成云的大气层不稳定性,刚刚相反。最后演变出来的天气,也是刚刚相反。有云的天气主阴雨,有雾的天气基本上是晴好的。同样,雾也是肉眼可见的现象,所以关于雾的谚语也不少。

*清晨雾浓,一日天睛。(河北滦县)

*十雾九晴。(河南商邱)

*一雾三睛。(河北威县)

*迷雾毒日头。(江苏常州)

*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河北沧县)

早上的雾,是昨夜地面辐射散热的产物:因为一夜以来,天朗气清,地面热力通畅发散,致使地面层空气内的水蒸汽变饱和而凝成雾滴。可见天气先晴了,然后才有雾的。早上是一昼夜间最低温度发生的时间,温度既然最冷,所以这时候的雾也最浓重。再加上太阳一出,由于紫外线对于空中氧气的照射,使一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这小量的臭氧会使空中许多微尘(大多是燃烧的产物,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加强吸水能力。因此,使早上的雾幕,顿时加浓。但是,太阳升高了,热力加强了,地面变得太热,下层空气就要上升,因此雾滴就消散。这样看来,早上雾的临时加浓,也是因为天空无云,天气清朗的结果。

*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湖南)

晚上天空罩了云,早上地面就没有露水或霜。所以早上出行,不用著雨鞋。这是因为天空的云,有保护地面散热的作用,晚上有了云,早上就不会很冷,贴地层的水汽就不会凝结成露水或霜,所以地面是干净的。

早上地面掩了一层雾,天气保证是好的,所以尽管洗衣裤好了。雾是晴天的产物,有雾天气,必定是晴天。

*大雾不过三。(湖南)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河北)

*三日雾浓,必起狂风。(呼和治特)

*凡重雾三日,必大雨。(《帝王世纪》)

雾的种类很多,各种雾的成因也不相同。但是,可以称做大雾且可连续发生三天之多的,大概是辐射低雾,海性雾,或者是热带气流雾。

辐射低雾发生在高气压中心的晴好天气之下。故有低雾之日,昼温很高,温度高则气压低。若天气连续晴好三四天,本地气压必大量降低,于是别地方的气流,就会向此地吹来,而天气发生变化。

大雾如果发生在海洋气流中叫做海性雾。因为这种气流来自海洋,所以温度特暖,湿度也特大,接着会使本地气压逐渐降低,而发生天气变化。

秋冬时节,常有热带气流吹到北方来。因为这时候地面冷,所以贴近地面的空气也变冷而有雾出现。这叫做热带气流雾。热带气流盛行了三四天,本地必定暖湿非常,气压也变低了,接着天气就发生变化了。

*早雾阴,晚雾晴。(江苏泰县)

早雾,指白天有雾。在晴好无云的天气,太阳很好,地面很暖,气流只有上升成云,决不可能静息地面而成雾。现在白天有雾出现,显然天空有云,日光不现,此即阴天的景象。白天的雾,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气旋里面、暖锋面上的云系下降着地的低层云,这是气旋中心区域的天气,当然是阴雨天气就在跟前了。

晚雾晴,晚雾相当于夜晚和清晨有雾,必是晴天。

*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江苏江阴、湖南长沙)

春季天气还冷,在晴天无云的时候,晚上更冷。大气冷而重的,沉着在地面,暖而轻的,浮在上空,造成气温向上逆增的现象。于是地面水蒸汽最先凝结成雾,再向上发展;但是高空温度比较暖些,水蒸汽也比较少,所以雾的发展,只限于地面的薄层。它的高度不过几丈,最低的只不过人体那般高。到了天晓以后,太阳出来,因为天空本来无云,地面热了,雾气上升就消散了,天空依然是强盛的日光。这就是“春雾日头”的解释。但是,如果这上升的雾气,给高空或有的温暖气层遏止着不得上升,那末,这雾幕就成层云的状态陈列在天空,天气也就阴了。所以“春雾日头”并非必然。

夏季天气很热,昼长夜短,在一个晚上,不可能使地面层空气冷却到可以凝雾的程度,所以在晴明的夏天,是不可能有雾的。使夏天有雾出现,可能是由于天空有云,低层湿重,阳光衰弱,地面增暖不强,气流无上升运动,这是气旋天气的景象。所见的雾,也许就是气旋里面的低云,所以要下雨了。

秋冬两季的雾和春天一样,也是晴天的产物,所以白天的天气,还是好天气多,理由和“春雾日头”相同。不过秋冬的阳光已不及春天强,所谓“秋霉凉风,冬雾雪”可能是在南下高气压前部,因为冷空气和本地比较暖和的空气相混合常发生雾。在高气压刚来的时候,风力相当大,冬天还可下雪。如果在高气压的中央区域,白天还可有下沉西风。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呼和浩特)

雾后来云,下雨;云后来雾,天晴。雾多见于反气旋中,天气晴明;密蔽天空的云多见于气旋之中,天气恶劣。雾之后,来了一大片云,可能反气旋已过去,气旋来临;也可能高空暖湿得很,雾密集不散而出现云,这是下雨前的景象。反之,如果云消而雾起,足见气旋已去,晴明的反气旋天气已经来临,天就好了。

*雾下山,地不干。(呼和浩特)

*云布满山底,连雷带雨滴。(内蒙古呼和治特)

*云雾山脚,淋湿担脚。(浙江义乌)

这是指山上的云下降着地的现象。

这是气旋里面的云系,越到低压中心,也就越近雨区。所以云层越低的现象表示天快下雨,地上不干了。

*雾起不收,细雨不休;雾起即收,旭日可求。(浙江义乌、江苏元锡)

雾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在正常的情况下,日出之后,随着太阳的升高,雾就会慢慢地散去,出现“旭日可求”的好天气。若是日出之后,不见雾散,很可能在雾的上空有云存在。这时,雾就可上升与云连成一体,使云的厚度加大,而导致连绵细雨。

*山罩雨,河罩晴。(四川涪陵)

山顶的罩,就是掩山的低云。这是气旋中心雨区的景象,所以天要下雨了。河面的罩,这就是辐射低雾,它是晴天的产物,因天晴无云,地面散热的结果而出现的,所以说,“河罩晴”。

*朝要天顶穿,暮要四脚悬。(《田家五行》论日)

*朝有天,暮有地,主睛;反此,则雨。(《田家五行》论日)

“朝有天”和“朝要天顶穿”、“暮有地”和“暮要四脚悬”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晴天之兆。

晴天太阳落山之后,地面空气就沉着不动,早晨的空气,更是沉寂。这时候,只有在地面凝成低雾,不可能有云。所以“天顶穿”成了天气晴好的保证。凡是晴明的天气,太阳光强烈,地面气流可以上升,形成云彩;但是地平的四方,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产生在本地天顶,或可下对流性雷雨,但不久就要消灭的,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好的征兆。要是有风暴从远方前来,那末地平线上,必定有浓云密蔽着,决不可能四方空空的。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

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晏雨不晴。(同上)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夜晴无好天。(河北)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这三句都是说:在久雨之中,突然夜间天晴,明天仍要下雨。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陕西武功)

在高气压下,风平天青,气层非常稳定,地面尘埃水汽结集低空,所以平视蒙蒙,这种现象既然是气层稳定的表示,所以天气是不会变得阴雨的。下雨后,空中仍是蒙蒙,这必定是在气旋暖锋之后,暖区之内,空中微雨飘荡、水汽充斥,此后还有冷锋大雨,所以天气不可能立刻转晴的。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麻花”指小雨,“雨”就指大雨。雨前麻花是说无大雨而只有小雨,这种雨属于稳定性雨的一类。例如,降落在单纯的热带气流中的雨。热带气流本身很湿,它比较地面要暖些,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热力上升运动,只有由于微风涡动激起的动力上升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很高很厚的云,只见分散的、层状的、薄薄的云,所以只能下麻花小雨,下不了大雨。雨后麻花,就表示大雨已过,还有几滴小雨,这表示雨天将要结束了。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大凡刚刚开始的雨,雨滴必是很大的。因此,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已不成为圆球体,而成为扁平的球体了。在它的下面,可裹着空气,若下落到河面上,这空气从河水中选出,就成为气泡。因为这种气泡是见于开始下的大雨滴的,所以象征着大雨正在开始。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雨声发喘,大雨之貌。雨大了,所以河水涨满。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午饭时天气最热,对流最盛,降雨总是很多的,但非必然。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一块积雨云四脚空空地悬在中天,它下的雨,只及本地,一下子就完了。这种云起自本地,消于本地,所以雨量不会太大,雨时很短。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伏天正值阳历七八月之交,是全年最热的期间。这个时期,如果气层是稳定的,热力对流就不能发生,即使有对流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到在天空造成雷雨云而打雷雨的程度。这种局面一旦造成,可维持很久,使天气而不下雨。但若大气层既潮湿,又不稳定,热力对流就极易发生。今天发生雷雨,明天还是发生。因为同一不稳定气团之下,它的组织、构造是可以维持好多天不变的。所以在这种大热天气,不下雨也罢了,下过一次,就很可能常常下。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雨小,只能洒尘,天气太干,旱灾发生,所以要饿死人。

*霜后暖,雪后寒;(苏南)

*霜前冷,雪后寒。(江苏镇江)

*落雪勿冷,融雪冷。(南京、山西太原、河南商邱)

霜和雾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零度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因为天空无云,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融解时并不需要大量热力,所以天气相当温暖。

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解成水,就须吸收大量的热力(一克的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水的温度,从摄氏零度升到80度时所需要的热量)。这热量就从地面层空气中吸去,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

关于雷电的谚语

所有的雷声闪电,都是在雷雨云里发生的。

*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浙江)

*南闪千年,北闪有雨来。(浙江、《田家五行》论电)

*南闪半年,北闪跟前。(江苏常熟、无锡)

*电光西南,明日炎炎。(浙江义乌、江苏常熟、元锡)

*电光西北,下雨涟涟。(同上)

*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湖北应城)

*南闪晴,北闪雨。(广东)

这几句所讲的闪电,是发生在冷锋上的,称为冷锋雷雨,或飑线雷雨。冷锋位于北来冷气团的前锋,从北向南行动。看到雷电发生在北方,可见冷气团将跟着冷锋,自北向南而来,所以"北闪有雨来"。如果看到电闪发作在南方,它必定再向南去,不再北来。这时在本地方盛行着的是干燥而清洁的北方气团,刚到时比较冷些,但是因为天青无云,阳光强烈,温度是会很快升高的,所以说“南闪火门开”。

*东闪西闪,晒煞泥锹黄鳝。(浙江)

*东霍霍,西霍霍,明天转来干卜卜。(福建福州)

*电光乱明,无雨天睛。(陕西武功)

夏季雷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锋面雷雨,一种是局地热雷雨。前者是由于锋面上升气流引起的,呈带状分布,范围广,生命久;后者是由于局地性强热对流引起的,范围小,生命短。“东闪西闪”就是第二种雷雨体现的现象。我们仅能看?/td>

根据什么来预报下雨不下雨

我国广西忻城境内,生长着一棵青冈栎树,它高20米,直径70厘米,有150多年树龄了。这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普遍生长。但忻城的这一棵与众不同,它的叶子颜色会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在晴朗的天气里,叶子呈深绿色;当快要下雨时,树叶就会变为红色;雨过天晴之后,树叶又会恢复其原来的颜色。

由于人们可以观树测气象,这棵古树自然就成了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天然气象台。为什么在同样的温度、湿度、气压条件下,在众多的青冈栎树中,只有这棵有“特异功能”呢?很值得研究。

船员、农夫及其他看天吃饭的人,大都知道如何从自然界某些征兆中找到天气变化的线索。许多代代相传的谚语便提供了预测天气的方法:从天空的颜色到早上穿鞋子的感觉等。民间流传的大多数气象谚语是人们长时间观察自然界变化的心得,预测天气的准确度相当高。人们虽然无法察觉空气中的细化,但他们会影响到动、植物。因此动、植物外表和行为变化,也是预测天气变化的有利线索。

气象果

自然界的天气预报中,以松树果的可信度最高。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树果的鳞片会完全打开;相反的,如果松树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这是因为天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朝外直立。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因吸收水气变得柔软,松树果自然就恢复原形了。

蚱蜢预报器

蚱蜢和许多自然界小生物一样,对天气变化十分敏锐,它们的叫声会随气温上升而越发响亮。蚱蜢的叫声是后腿快速摩擦坚硬前翅产生的。

气象海藻

住在海边的人,常在屋外吊上几束大海藻,因为海藻是自然界中最佳的预报员之一。天气好的时候,海藻会蜷缩起皱,摸起来十分干燥。即将下雨时,海藻就会膨胀而且湿漉漉的。

花树皆可报风雨

对于天象,动物一直都比人敏感,“

燕子低飞,大雨将至”,准确率之高,自古无差。除了动物,植物也会预报天气。比如我国南方多见的青冈树,又名青冈栎,因它的叶子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称为“气象树”。青冈树叶片会变色,是因为叶内所含叶绿素和花青素的比值变化形成的。在长期干旱之后,即将下雨之前,遇上强光闷热天,叶绿素合成受阻,使花青素在叶片中占优势,叶片逐渐变成红色。有些地方就得出了经验:当树叶变红时,这个地区在一两天内会下大雨,雨过天晴,树叶又呈深绿色。

无独有偶,云南西双版纳生长着一种能预报风雨的花,名叫“风雨花”,学名叫红菖蒲莲。每当风雨将至,它便精神抖擞,含苞欲放;风雨降临便迅速开放,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亭亭玉立;而风雨过后,则色彩绚丽,花红似霞,映红深山老林、悬崖峭壁。当地傣家人称它是迎着风风雨雨开放的花,傣语叫“糯蝶罕花”。

不知道这种花适不适合江南水土,不然移植到这里,养在家中,大家出门前看看花,就不会被雨淋了。

泥鳅:我们把泥鳅称为“活气压计”。晴天时,它们呆在水底一动不动,显得特别文静。可当风雨将来临时,它就会特别活跃起来,卷曲身体游泳,在水中上下左右,十分起劲地翻动着,搅得整个水族箱不得安宁

青蛙:我们称它为“活晴雨表”。在连续晴天,气候干燥时,青蛙会常呆在潮湿的地方。到了空气较潮湿,多雨的季节时,它就会早早的来到干燥的地方

水母能在15-15小前捕捉到暴风雨来临的信息,并从容地把身体隐藏到安全地带。原来水母有一个可以感觉超声波的“耳朵”前端有根细细的棒状物,上带一个圆球,其中充满了液体,上面有一个小小的石子浮起,并与神经末稍相接触。当圆球接收超声波时,由于小石子付给神经,水母就知道大风就要来了。

在西伯利亚也有一种“活湿度计”金花鼠,在晴朗的天气里,若金花鼠发出刺耳的尖叫,并窜来窜去,不久乌云就会笼罩天空,倾刻雨至;若金花鼠在早晨高声叫,说明傍晚时分就会出现坏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