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图表 天气图表

云和30天天气预报_云和天气15天预报

tamoadmin 2024-11-24 人已围观

简介1.天气谚语有无科学道理?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

1.天气谚语有无科学道理?

云和30天天气预报_云和天气15天预报

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天气谚语有无科学道理?

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已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数值天气预报作为制作日常预报的主要方法。就预报项目来说,已包含有气压、温度、湿度、风、云和降水量;就范围来说,已从对流层有限区发展到包括平流层的半球和全球范围;就时效来说,除1~2天短期预报外,有的国家已开展了一个星期左右的中期预报。(见彩图)

我国民间有不少天气谚语,如“东北风,雨太公”、“瓦块云,晒死人”等。人们用天气谚语预报天气,预报的效果往往也不错。但是,天气谚语往往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因此,要准确地预报天气,既要重视天气谚语,又要结合天气形势图,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例如,“东虹日头西虹雨”是说,如果人们在傍晚看到东方天空有虹,则预示着当地天气晴好;如果人们在早上看到西方天空有虹,则表明当地将会有阴雨天。这种预测是否有道理呢?

我们知道,大气中有时会有一些微小的水滴。当太阳光照射到这些水滴时,水滴会对太阳光进行折射和内反射,结果将太阳光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在天空中形成美丽的彩色圆弧,这就是虹。人们看到的彩虹是红色在外,紫色在内。虹的出现表明当地既有阳光照射,大气中又存在水滴。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高空盛行的是西风气流。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降雨的云系一般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因此,若傍晚看到东方有虹,则表明雨区已经东移,当地天气将转晴;若早上看到西方有虹,则表明西方空气中水滴比较多,雨区即将移来,天气快要变坏。因此,“东虹日头西虹雨”的说法是降雨云系自西向东移动所带来的现象,是有道理的。

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这一条谚语却不适用了。例如,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台风的影响。台风常常是自东南向西北移动的。因此,若台风向西运动而在天空中形成虹时,则不会出现“东虹日头西虹雨”的现象,而是成了“东虹有雨”了。

又如,有一条天气谚语叫做“天上有了钩钩云,三日五日雨淋淋”。这一谚语的意思是,若我们见到天空出现了钩钩云,即一种具有丝缕状结构、丝绸般光泽的、分离散处且形状有一点弯曲的云(在气象学上叫做卷云),那么天气即将要变坏,有可能过几天就要下雨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有暖空气的上升运动,所以一个地区受锋面的控制,常常出现云量增多和下雨的天气。当暖空气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时,这种锋叫做暖锋,暖锋会引起一个地区连续性降水。暖锋上常常出现广阔的系统的云系,当一暖锋向某地移动过来时,常依次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其中雨层云厚度大,降水主要发生在受雨层云控制的地区。卷云和卷层云不引起降水,但它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紧接着要出现高层云和雨层云。也就是说,预示着将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

卷层云是白色透明、有丝缕状结构的云,但它在天空中不是孤立分散分布,而是能够遮蔽部分或全部天空。当卷层云出现且天空有晕出现时,常预示着天气可能要转雨了。农谚“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便是指此征兆。

还有一条天气谚语叫做“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这是说,若天空出现一片棋盘格子般的云块,那么天气将是晴好,日照强烈,把谷子晒在地上,不翻动也能把谷子晒干。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大气中存在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不同的界面时,便会引起波动。此时,处于波峰的空气上升,可能冷却成云;处于波谷的空气下沉,则无云生成。这样,会形成一列列平行排列的云条。如果有两个波动方向,那么新产生的波动便会叠加在原来的波动之上,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棋盘格子的云块。在气象学上,我们把这种云叫做波状云。

如果大气层下层不稳定,而上层很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于波状云的形成。因为空气上下层均稳定,不利于波动的形成。如果空气上下层均不稳定,则产生的不是波动,而是对流。而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的空气层,既保证受扰动的空气有一定的垂直运动,又不至于发展成对流。由此可见,波状云的产生,往往预示着大气层的上层很稳定,故多晴好天气。

但是,有时候波状云与大片的层状云连在一起,则表明将有风雨来临。因为层状云的出现往往是锋面即将移来的前兆。所以也有农谚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因此,当天空出现波状云时,还需留意它是否与层状云连成一片,必要时还要看天气形势图,看看是否有锋面移来。这样,我们才能把此后几天的天气准确预报。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做“露重见晴天”,意思是说若清早露多,往往预示着白天晴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在秋冬季节的夜晚或清早,我们有时会看到树叶上有一些小水珠,这就是露。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露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汽。而且,空气温度越高,含有水汽量越大;反之,含有水汽量越少。在夜间和日出之前,空气的温度比较低。这时候,若空气比较潮湿,加之降温使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降低,其中一部分水汽就会在树叶、屋顶等地物之上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了露。

在什么气象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露呢?

一是在晴天的夜间和清晨,比较容易形成露。因为晴天的夜间和清晨,天空中无云,地面的热量直接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大气吸收的热量比较少,因此,地表降温较快,有利于露的形成。可见,“露重见晴天”是有道理的。

二是在有微风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露。因为微风能源源不断地把潮湿的空气带来,又把已经析出水汽的空气带走。如果无风的话,就难以把潮湿空气不断送来。而如果风太大的话,近地层冷空气和高层较暖空气会发生强烈的混合作用,使地表的温度比较高,也不利于露的形成。

在白天,我们一般看不到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太阳出来后,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了,空气能够含有水汽的能力又增强了。这时候,露就会蒸发成为水汽,又进入了空气之中。

综上所述,民间的天气谚语是老百姓长期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各地天气预报中,天气谚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常常有不同的天气谚语。把天气谚语和天气形势图结合起来,有助于获得比较好的预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