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安徽宿州泗县天气_安徽宿州泗县天气预报17天
tamoadmin 2024-10-24 人已围观
简介1.夏季风强弱与淮河洪涝灾害的关系是什么?2.灵璧区号多少3.苏轼 浣溪沙4.安徽的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直辖市北京北京 朝阳通州昌平顺义怀柔大兴平谷密云延庆丰台*石景山 *房山*门头沟 *八达岭*佛爷顶 *汤河口*密云上甸子 *斋堂 *霞云岭 *海淀天津天津宝坻武清宁河静海蓟县*东丽 *西青*北辰汉沽*津南塘沽*大港上海上海嘉定浦东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崇明 *宝山*徐家汇 *闵行重庆重庆黔江北碚
1.夏季风强弱与淮河洪涝灾害的关系是什么?
2.灵璧区号多少
3.苏轼 浣溪沙
4.安徽的面积、人口、地形、气候
直辖市
北京北京 朝阳通州昌平顺义怀柔大兴平谷密云延庆丰台*石景山 *房山*门头沟 *八达岭*佛爷顶 *汤河口*密云上甸子 *斋堂 *霞云岭 *海淀
天津天津宝坻武清宁河静海蓟县*东丽 *西青*北辰汉沽*津南塘沽*大港
上海上海嘉定浦东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崇明 *宝山*徐家汇 *闵行
重庆重庆黔江北碚巴南长寿合川永川江津南川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垫江武隆 丰都城口梁平开县巫溪巫山奉节云阳忠县 石柱秀山酉阳彭水*万盛 *渝北*涪陵 *沙坪坝 *万州天城 *万州龙宝
其他省份及城市
辽宁:
沈阳沈阳苏家屯新民辽中法库康平*新城子
大连大连旅顺金州瓦房店普兰店 庄河长海*皮口
鞍山鞍山海城台安岫岩
抚顺抚顺清原*章党
本溪本溪 本溪县桓仁*草河口
丹东丹东东港凤城宽甸*东沟
锦州锦州凌海北镇黑山义县 *北宁
营口营口盖州大石桥
阜新阜新彰武
辽阳辽阳灯塔辽阳县
盘锦盘锦 大洼盘山
铁岭铁岭开原西丰昌图
朝阳 朝阳北票凌源 建平喀左*羊山 *建平县
葫芦岛葫芦岛兴城绥中建昌
吉林:
长春长春双阳九台榆树德惠农安
吉林 吉林舒兰桦甸蛟河磐石 永吉 *烟筒山
四平四平 公主岭双辽梨树伊通*孤家子
辽源辽源东丰
通化通化 梅河口集安辉南 通化县柳河
白山白山 靖宇长白*东岗临江
白城白城 洮南大安镇赉通榆
松原松原扶余长岭乾安前郭
延边延边延吉图们敦化龙井珲春和龙 安图汪清*二道 *松江 *罗子沟
黑龙江:
哈尔滨哈尔滨呼兰双城尚志五常阿城依兰方正宾县巴彦木兰通河延寿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讷河龙江依安泰来甘南富裕克山克东拜泉
鸡西鸡西 虎林密山鸡东
鹤岗鹤岗 萝北绥滨
双鸭山双鸭山 集贤宝清饶河
大庆大庆 肇源肇州林甸 *杜蒙
伊春伊春 铁力嘉荫*乌伊岭 *五营
佳木斯佳木斯 同江富锦桦南桦川汤原抚远
七台河七台河勃利
牡丹江牡丹江穆棱绥芬河海林宁安东宁林口
黑河黑河北安五大连池嫩江逊克孙吴
绥化绥化安达肇东海伦望奎兰西青冈庆安明水绥棱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加格达奇呼玛塔河漠河*呼中 *新林
河南:
郑州郑州 新郑荥阳新密巩义登封中牟
开封开封杞县通许尉氏兰考
洛阳洛阳偃师孟津新安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
平顶山平顶山 舞钢汝州宝丰叶县鲁山郏县
焦作焦作沁阳孟州修武博爱 武陟温县
鹤壁鹤壁浚县淇县
新乡新乡 卫辉辉县获嘉原阳延津长垣封丘
安阳 安阳林州汤阴内黄滑县
濮阳 濮阳清丰南乐范县台前
许昌许昌禹州长葛 鄢陵襄城
漯河漯河 舞阳 临颍
三门峡三门峡 灵宝渑池卢氏
南阳南阳邓州南召方城镇平社旗唐河新野内乡西峡淅川桐柏
商丘商丘永城民权睢县宁陵柘城虞城夏邑
信阳信阳罗山光山新县商城固始潢川 淮滨息县
周口周口项城扶沟西华商水沈丘郸城淮阳太康鹿邑
驻马店驻马店西平上蔡 平舆正阳确山 泌阳 汝南遂平新蔡
济源济源
湖北:
武汉武汉黄陂新洲 *江夏 *蔡甸
黄石黄石 大冶阳新
襄樊襄樊襄阳枣阳 老河口宜城谷城 保康南漳
十堰十堰郧县郧西 竹山竹溪房县 *丹江口
荆州石首洪湖松滋公安监利江陵 荆州
宜昌宜昌宜都当阳枝江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三峡*宜昌县 *夷陵
荆门荆门 京山钟祥
孝感孝感汉川安陆应城大悟云梦
黄冈黄冈 麻城武穴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
咸宁咸宁 赤壁嘉鱼通城崇阳通山
随州随州广水
恩施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
仙桃仙桃
潜江潜江
天门 天门
神农架神农架
鄂州鄂州
湖南:
长沙长沙浏阳宁乡 *马坡岭
株洲株洲醴陵攸县茶陵炎陵
湘潭湘潭 湘乡 *韶山
衡阳衡阳南岳耒阳常宁衡阳县 衡南衡山衡东祁东
邵阳邵阳武冈邵东新邵邵阳县隆回洞口 绥宁 新宁城步
岳阳岳阳汨罗临湘 华容湘阴平江
常德常德 安乡汉寿临澧澧县桃源 石门
张家界张家界慈利桑植
益阳益阳沅江南县 桃江安化*赫山区
郴州郴州 资兴桂阳宜章永兴嘉禾临武汝城桂东安仁
永州永州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宁远蓝山新田江华
怀化怀化沅陵辰溪溆浦会同 麻阳新晃芷江靖州通道
娄底娄底冷水江涟源双峰新化 *冷水滩
吉首吉首 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
广西:
南宁南宁邕宁武鸣隆安马山上林宾阳横县*南宁城区
柳州柳州 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三江
桂林桂林阳朔临桂灵川平乐 兴安灌阳荔浦 永福龙胜 恭城 *全州
梧州梧州 岑溪苍梧藤县蒙山
北海北海合浦*涠洲岛
防城港 防城上思*防城港 *东兴
贺州贺县钟山昭平富川
来宾 来宾象州武宣忻城金秀
贵港贵港桂平平南
玉林玉林 北流容县陆川博白兴业
百色百色凌云平果西林乐业德保田林田阳靖西田东那坡隆林
河池河池宜州天峨凤山南丹 东兰都安罗城巴马环江
钦州钦州 灵山浦北
崇左崇左宁明扶绥龙州大新 天等 *凭祥
广东:
广州广州 番禺花都增城从化
深圳深圳
珠海珠海斗门*黄茅洲
汕头汕头潮阳澄海南澳
韶关韶关 曲江乐昌南雄始兴仁化翁源新丰乳源
佛山佛山顺德三水 *南海
江门江门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上川岛
茂名茂名 高州化州信宜电白
湛江湛江廉江雷州吴川遂溪徐闻
肇庆肇庆高要四会 广宁怀集封开德庆
惠州惠州 惠阳博罗惠东龙门
梅州梅州 兴宁 梅江区 梅县区 大埔 丰顺 五华 平远 蕉岭
汕尾汕尾 陆丰海丰
河源河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
阳江阳江阳春
清远清远 英德连州佛冈阳山连山连南
东莞东莞
中山中山
潮州潮州饶平
揭阳 揭阳普宁揭西惠来
云浮云浮罗定新兴郁南
海南:
海口海口
琼山琼山
三亚三亚
文昌文昌
琼海琼海
万宁万宁
东方 东方
五指山五指山
儋州儋州
临高 临高
澄迈澄迈
定安定安
屯昌屯昌
昌江 昌江
白沙白沙
琼中琼中
陵水陵水
保亭保亭
乐东乐东
西沙 *西沙
南沙岛 南沙岛
江苏:
南京南京浦口江宁 溧水高淳 *江浦
无锡无锡 江阴宜兴
徐州徐州新沂邳州丰县沛县睢宁
常州常州 金坛溧阳
苏州苏州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 太仓 *吴县东山 *吴县
南通南通启东如皋通州海门海安如东吕泗
连云港连云港赣榆东海灌云灌南 *燕尾港 *西连岛
淮安淮安 楚州淮阴涟水洪泽盱眙金湖*淮阴县
盐城盐城盐都东台 大丰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
扬州扬州仪征高邮 江都宝应
镇江镇江丹徒丹阳 扬中句容
泰州泰州兴化靖江 泰兴姜堰
宿迁宿迁沭阳泗阳泗洪
浙江:
杭州杭州 萧山余杭建德富阳临安 桐庐淳安
台州台州椒江黄岩 路桥 临海温岭玉环天台仙居 *三门 *大陈 *洪家
宁波宁波 鄞州镇海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 *北仑石浦 *鄞县
温州温州 瑞安乐清永嘉 文成平阳泰顺洞头苍南
嘉兴嘉兴海宁平湖桐乡嘉善海盐
湖州湖州德清安吉长兴
绍兴绍兴诸暨上虞 嵊州新昌
金华金华兰溪义乌 东阳永康武义浦江磐安
衢州衢州 江山常山开化龙游
舟山舟山 定海普陀岱山嵊泗
丽水丽水龙泉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
江西:
南昌南昌南昌县新建 安义进贤*莲塘
景德镇乐平景德镇
萍乡萍乡莲花
九江九江 武宁修水永修 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庐山*瑞昌
新余新余分宜
鹰潭鹰潭 贵溪余江
赣州赣州瑞金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 安远龙南定南全南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石城
吉安吉安 吉水峡江新干永丰遂川泰和万安安福永新 *宁冈*井冈山 *吉安县
宜春宜春丰城樟树高安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
抚州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东乡广昌*抚州
上饶上饶德兴上饶县广丰玉山 铅山横峰弋阳余干波阳 万年婺源*鄱阳
山东:
济南济南 长清章丘平阴 济阳商河
青岛青岛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崂山
淄博淄博周村博山淄川桓台高青沂源 *临淄
枣庄枣庄薛城峄城 台儿庄滕州
东营东营利津垦利广饶*河口
烟台烟台福山牟平 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长岛
潍坊潍坊 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昌乐临朐
威海威海文登乳山荣成*石岛成山头
济宁济宁曲阜兖州邹城鱼台金乡嘉祥微山汶上泗水梁山
泰安泰安新泰肥城宁阳东平泰山
日照日照五莲莒县
莱芜莱芜
临沂临沂 沂南郯城沂水苍山费县平邑莒南蒙阴临沭
德州德州 乐陵禹城陵县宁津庆云临邑齐河平原夏津 武城
聊城聊城 临清阳谷莘县茌平东阿冠县高唐 *朝城
滨州滨州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
菏泽菏泽 曹县单县成武巨野郓城鄄城定陶东明
安徽:
合肥合肥 长丰肥西肥东
芜湖芜湖芜湖县南陵繁昌
蚌埠蚌埠怀远固镇五河
淮南淮南凤台
马鞍山马鞍山当涂
淮北淮北濉溪
铜陵铜陵
安庆安庆 桐城宿松枞阳太湖怀宁岳西望江潜山
黄山黄山市 *黄山区*黄山(景区)屯溪休宁歙县祁门黟县
滁州滁州天长明光全椒来安 定远凤阳
阜阳阜阳 界首临泉颍上 阜南太和
宿州宿州萧县泗县砀山灵璧
巢湖巢湖 *和县 *含山 *庐江*无为
六安六安寿县霍山霍邱舒城金寨
亳州亳州利辛涡阳蒙城
池州池州 东至石台青阳 *九华山
宣城宣城宁国广德 郎溪泾县旌德绩溪
福建:
福州福州 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福州郊区
厦门厦门同安
莆田莆田仙游*秀屿港
泉州泉州 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 *崇武九仙山
漳州漳州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
南平南平邵武武夷山 建瓯建阳顺昌浦城光泽 松溪政和
龙岩龙岩漳平武平长汀永定连城上杭
三明三明永安明溪 清流宁化大田 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
宁德宁德福安福鼎 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
河北:
石家庄石家庄藁城辛集晋州平山井陉栾城正定行唐灵寿 高邑赵县赞皇深泽无极元氏
唐山 唐山丰润丰南遵化迁安迁西滦南玉田唐海 乐亭滦县
秦皇岛秦皇岛昌黎卢龙 抚宁青龙*北戴河
邯郸邯郸永年曲周馆陶魏县成安大名 涉县鸡泽邱县广平肥乡临漳磁县 *武安*峰峰
邢台邢台 南宫沙河柏乡任县清河宁晋威县隆尧临城 广宗临西内邱 平乡巨鹿新河南和
保定保定涿州定州安国高碑店 满城阜平徐水唐县高阳容城涞源 望都安新易县曲阳蠡县 雄县 *顺平
张家口张家口宣化康保张北阳原赤城沽源怀安怀来崇礼尚义蔚县涿鹿万全
承德承德承德县兴隆隆化平泉滦平丰宁 围场宽城
沧州沧州泊头任丘黄骅河间 青县献县东光海兴盐山肃宁南皮吴桥孟村 *曹妃甸
廊坊廊坊 霸州三河固安永清香河大城文安大厂
衡水衡水 冀州深州饶阳枣强故城阜城安平武邑景县武强
山西:
太原太原 太原古交区 阳曲清徐娄烦 *太原南郊 *太原北郊
大同大同 大同县天镇灵邱阳高左云 广灵浑源
阳泉阳泉 平定盂县
长治长治襄垣屯留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武乡沁县 沁源 *潞城
晋城晋城 高平沁水陵川阳城
朔州朔州山阴应县右玉怀仁 *平鲁
晋中晋中榆次介休 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寿阳太谷祁县平遥灵石
运城运城永济河津芮城临猗万荣新绛稷山闻喜 夏县绛县平陆垣曲
忻州忻州原平定襄 五台山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 *五台县豆村
临汾临汾 侯马霍州曲沃翼城襄汾洪洞古县安泽浮山吉县乡宁蒲县大宁永和隰县 汾西
吕梁吕梁离石孝义汾阳文水中阳兴县临县方山 柳林岚县交城石楼
内蒙古:
呼和浩特呼和浩特 托克托武川和林格尔清水河土默特左旗 *呼和浩特市郊区
包头包头固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土默特右旗*白云鄂博满都拉
乌海乌海
赤峰赤峰 宁城林西喀喇沁旗 巴林右旗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浩尔吐 *宝过图 *岗子 *八里罕
通辽通辽开鲁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青龙山 *巴雅尔吐胡硕 *高力板 *舍伯吐
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东胜准格尔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达拉特旗 河南 *乌审召 *伊克乌素
呼伦贝尔呼伦贝尔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根河额尔古纳 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鄂伦春旗莫力达瓦旗鄂温克旗小二沟图里河
巴彦淖尔巴彦淖尔 五原磴口杭锦后旗 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 *海力素 那仁宝力格 *大佘太
乌兰察布乌兰察布丰镇兴和卓资商都凉城化德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多伦 阿巴嘎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 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兰旗镶黄旗朱日和博克图*乌拉盖
兴安盟乌兰浩特阿尔山突泉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霍林郭勒*索伦 *胡尔勒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拐子湖 吉兰太 *孪井滩 *头道湖 *中泉子 *巴彦诺尔贡 *雅布赖 *乌斯太 *锡林高勒
陕西:
西安西安临潼长安 高陵 蓝田户县周至 *杨凌
铜川铜川耀县宜君
宝鸡宝鸡 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 太白 *宝鸡县
咸阳咸阳 兴平三原泾阳乾县礼泉永寿彬县长武旬邑 淳化武功*杨凌
渭南渭南 华阴韩城华县潼关大荔 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 华山
延安延安 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汉中汉中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 留坝佛坪
榆林榆林神木府谷横山靖边 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
安康安康 汉阴石泉宁陕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
商洛商洛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
宁夏:
银川银川 灵武永宁贺兰
石嘴山石嘴山 大武口 惠农平罗*陶乐石炭井
吴忠吴忠 青铜峡同心盐池 *韦州 *麻黄山
固原固原 西吉彭阳泾源隆德*六盘山
中卫中卫海原中宁 *兴仁堡
甘肃:
兰州兰州 永登榆中皋兰
金昌金昌 永昌
白银白银靖远景泰会宁华家岭
天水天水武山甘谷 清水秦安张家川 *麦积 *北道区
嘉峪关嘉峪关
武威武威民勤古浪天祝乌鞘岭
张掖张掖 民乐山丹临泽 高台肃南
平凉平凉灵台静宁崇信华亭泾川庄浪 *崆峒
酒泉酒泉玉门敦煌金塔肃北 *瓜州*鼎新马鬃山
庆阳庆阳 西峰庆城镇原合水华池环县宁县正宁
定西定西 安定通渭临洮漳县岷县 渭源陇西
武都武都成县宕昌康县文县西和礼县 两当徽县
临夏临夏康乐永靖广河和政 东乡
合作 合作 临潭卓尼舟曲 迭部 玛曲 碌曲夏河
青海:
西宁西宁湟源湟中大通
海东 *海东 平安乐都民和 互助化隆循化冷湖
海北*海北海晏祁连刚察门源 *托勒
黄南*黄南 尖扎 泽库 河南
海南 *海南共和同德贵德兴海贵南*海南
果洛*果洛玛沁班玛甘德达日 久治玛多*清水河
玉树玉树杂多治多囊谦曲麻莱 托托河
海西*海西 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天峻 *野牛沟 *五道梁 *小灶火 *诺木洪 茫崖大柴旦*茶卡
新疆 :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 *小渠子 巴仑台 *白杨沟*十三间房气象站 *天山大西沟 *乌鲁木齐牧试站 *天池*蔡家湖 *达坂城
克拉玛依克拉玛依
石河子*石河子 *莫索湾 *乌兰乌苏*炮台
阿拉尔阿拉尔
博乐*博乐 精河 *阿拉山口 *温泉
吐鲁番吐鲁番鄯善托克逊 *红柳河 *吐鲁番东坎
哈密哈密伊吾巴里坤 *淖毛湖
阿克苏阿克苏温宿沙雅拜城阿瓦提库车柯坪新和乌什
和田 和田墨玉皮山洛浦策勒 于田民丰
喀什喀什巴楚泽普伽师叶城岳普湖麦盖提英吉沙莎车塔什库尔干
阿图什阿图什阿克陶阿合奇乌恰*吐尔尕特
库尔勒库尔勒 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 和静和硕博湖 *塔中 *库米什 巴音布鲁克铁干里克
昌吉昌吉 阜康米泉呼图壁 玛纳斯奇台吉木萨尔 木垒北塔山
伊宁伊宁 霍城巩留新源 昭苏特克斯尼勒克 察布查尔 *伊宁县*霍尔果斯
塔城塔城 乌苏 额敏 沙湾托里裕民和布克赛尔*和丰
阿勒泰阿勒泰 布尔津富蕴福海 哈巴河青河吉木乃
四川:
成都成都 新都温江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郫县新津双流蒲江大邑*崇庆 *彭县 *龙泉驿
自贡自贡荣县富顺
攀枝花攀枝花 米易盐边*仁和
泸州泸州 纳溪泸县合江 叙永古蔺
德阳德阳 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
绵阳绵阳江油盐亭 三台平武安县 梓潼北川
广元广元青川旺苍剑阁苍溪
遂宁遂宁 射洪蓬溪
内江内江资中隆昌威远*东兴
乐山乐山 峨眉山夹江 井研犍为沐川 马边峨边*峨眉
南充南充 阆中营山蓬安仪陇南部西充
眉山 眉山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
宜宾宜宾 宜宾县兴文南溪珙县长宁高县江安 筠连屏山
广安广安 华蓥山岳池邻水武胜
达州达州 万源渠县宣汉开江大竹 *达川
雅安雅安 芦山石棉名山 天全荥经宝兴汉源
巴中巴中南江平昌通江
资阳资阳简阳安岳乐至
阿坝*阿坝马尔康九寨沟 红原汶川阿坝理县小金 若尔盖黑水金川松潘壤塘茂县*南坪
甘孜甘孜康定丹巴 炉霍九龙雅江新龙道孚白玉理塘德格乡城石渠稻城色达泸定巴塘得荣
凉山*凉山西昌美姑昭觉金阳甘洛布拖雷波普格宁南喜德会东越西会理盐源德昌冕宁木里
云南:
昆明昆明东川安宁呈贡晋宁富民宜良嵩明石林禄劝寻甸 *河口*太华山
曲靖曲靖 宣威马龙陆良师宗罗平富源会泽沾益
玉溪玉溪 江川澄江通海华宁易门 峨山新平元江
保山保山腾冲施甸 龙陵昌宁*富宁
昭通昭通鲁甸巧家 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
丽江*丽江永胜华坪宁蒗
普洱普洱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孟连 澜沧 西盟 *宁洱 *镇源
临沧临沧凤庆云县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
文山文山 砚山西畴麻栗坡 马关丘北广南
红河红河蒙自个旧开远绿春建水石屏弥勒泸西 元阳金平屏边
楚雄楚雄 双柏 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 元谋武定禄丰
大理大理祥云宾川 弥渡永平云龙洱源剑川鹤庆漾濞南涧巍山
德宏*德宏潞西瑞丽 梁河 盈江陇川
怒江*怒江兰坪泸水福贡贡山 *六库
香格里拉德钦香格里拉 维西 *中甸
贵州:
贵阳贵阳 清镇开阳修文 息烽 *花溪*白云 *乌当
六盘水六盘水水城盘县六枝
遵义遵义赤水仁怀遵义县绥阳桐梓习水凤冈正安余庆湄潭道真务川 *汇川
安顺安顺 普定平坝镇宁紫云关岭
铜仁铜仁德江江口 思南石阡玉屏 松桃印江沿河万山
毕节毕节黔西大方 织金赫章纳雍威宁
兴义兴义望谟兴仁 普安册亨晴隆贞丰安龙
凯里凯里 施秉从江锦屏镇远麻江台江天柱黄平榕江剑河三穗雷山黎平岑巩丹寨
都匀都匀 福泉贵定惠水罗甸瓮安荔波龙里平塘长顺独山三都
西藏:
拉萨拉萨 当雄尼木墨竹贡卡
昌都昌都 类乌齐丁青八宿左贡芒康洛隆
山南 山南贡嘎琼结加查隆子错那浪卡子泽当
日喀则日喀则 南木林江孜定日拉孜聂拉木帕里
那曲那曲嘉黎比如安多索县班戈
阿里阿里 普兰改则狮泉河申扎
林芝林芝米林察隅波密
台湾:
台北台北台北县
高雄高雄
台中台中
特区香港澳门
注:标有 * 的城市及地区只有未来两天的天气预报,其余有未来四天天气预报
夏季风强弱与淮河洪涝灾害的关系是什么?
从 泗州 刘倩叔 游南山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①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④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灵璧区号多少
洪涝灾害
旱涝是我省自然灾害中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旱涝的成因很复杂,与气候情况、地理条件、水利设施、土壤结构以及作物布局及其在不同生育期抗旱耐涝的能力等均有关系。降水的多少是形成旱涝的主要因素,而成灾与否和严重程度,则与水利设施有很大关系。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我省旱涝灾害特点是:出现频繁、危害严重、旱涝交织、旱多于涝、涝灾重于旱灾。
一、洪涝概况 洪涝是由于降水集中、强度大造成的。一般说来,日降水量≥200毫米,或者2—3天降水量≥300毫米,不论其它条件如何,都会出现水涝。强降水持续时间愈长,复盖范围愈大,洪涝就愈严重。洪涝主要发生在汛期,梅雨期最为频繁。春、秋季也会出现内涝,一般称为涝渍或渍。春季涝渍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连阴雨,造成田间积水,影响小麦和油菜的后期生长,沿江西部、江淮之间的六安、庐江等地以及淮北南部和沿淮一带是多发地区。春季涝渍主要在4月下旬到5月,沿江西部安庆一带,5月份是全年出现涝渍最多的时段之一。但我省春季发生大涝的可能性很小,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和沿江东部基本没有出现过。 秋季涝渍各地都较少。比较而言,淮北和沿淮东部的宿县、泗县、蚌埠等地出现的次数较多。80年代以来,秋季涝渍相对比较频繁。1996年10月底至11月16日,我省出现长达19天的连阴雨,强降水中心位于沿淮淮北,10月30、31日和11月7日沿淮淮北先后出现大范围暴雨,导致淮河干流水位上涨。11月7日王家坝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0日7时出现28.60米的最高水位(距汛期保证水位仅差6厘米),发生了50年来罕见的秋汛。临近冬季,数万人上堤防汛,这在淮河防汛史上尚属首次。
一年中夏涝最易发生,特别是大涝和特大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夏涝的时间从南向北推进,沿江江南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江淮之间在7月,淮北在7—8月,这和我国东部汛期主雨带自南向北推移相吻合。易涝的区域主要在沿淮淮北和沿江西部的安庆一带。合肥是洪涝灾害最少的地区。全省性的大涝、特大涝约15年一遇。50年代以来,全省范围的涝年有1954、1969、1991和1996年等。各个自然区发生涝年的机遇,沿淮淮北和沿江江南为3—4年一遇,其中沿江西部2—3年一遇;江淮之间大部和淮北北部及宣郎广地区4-6年一遇;江淮中部9—10一遇;合肥地区10—15年一遇。山区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差别明显,加上山高谷深,水流迅速聚集,常有山洪爆发,发生内涝的机率更大。但洪水一般维持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
二、洪涝成因
造成我省大涝的主要原因是梅雨反常,我省几次特大洪涝都是因为梅雨期特别长,梅雨量特别多,降水集中,暴雨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而造成的。
梅雨反常的环流条件是:亚洲及西北太平洋上空形势比较稳定,我省上空长期处于冷暖空气交锋区。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脊线较长时期保持在有利向我省输送水汽的最佳强度和位置(脊线约在18—25°N,西脊点约在100—120°E);亚洲中高纬往往维持阻塞高压,经向环流显著;而中纬度环流比较平直,无强冷空气南侵,小波动频频东传影响我省。在这种形势下,梅雨锋长期静止或摆动于长江中下游,低压扰动不断东传;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如湘、鄂、赣西一带低空西南风常在12米/秒以上,急流中心前方气流辐合比较强,最易在江淮流域引发次天气尺度系统,从而造成暴雨或大暴雨。当这种环流形势长期稳定维持时,相应雨带也稳定于江淮流域,造成我省大范围历时长的严重洪涝。如1954、1991及1996年等。
造成我省内涝的另一个原因,是台风低压深入我省,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不能顺利地移出,而是移速减慢,甚至停滞、打转,北方又有弱冷空气南下,加上多种尺度的天气系统迭加和地形影响,一些地方便可出现强度非常大的暴雨,我省日降雨量≥400毫米的特大暴雨,多是台风低压所为,形成局部严重水涝。如7504号台风,在滁县、来安、嘉山一带造成严重涝灾。
三、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严重程度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水利设施及作物的生长季节有关,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有直接关系。我省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是1954、1969、1991、1996年等梅雨汛期。
1954年6月4日入梅,7月30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7天。梅雨期暴雨多、雨量大、范围广,出现了百年未有的大汛。5—7月降水总量:江淮之间和芜湖地区900—1300毫米,大别山区、安庆、池州和徽州等地区,一般均有1300—2000毫米,局部超过2000毫米。由于降水时间长、强度大,致使江河水位猛涨。安庆、芜湖段长江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931年),超过警戒水位长达100余天。沿淮淮北7月初进入雨季,8月下旬结束,持续近二个月,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也是历年未有。7—8月降水总量,一般都在600- 1000毫米,宿县1100毫米。淮河干流各段相继出现最高水位,正阳关和蚌埠等地最高水位部分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长江、淮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沿江、沿淮及其支流的不少地区,堤岸溃决,积水成涝,农田被淹,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据统计,全省受灾人口1500万人,受灾农田4573万亩,粮食减产39亿公斤,死亡2843人。
1991年我省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1991年5月18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雨期56天,只比1954年少一天。梅雨分二段:第一段(5月18日—6月20日),先后出现强降水过程8次,16个区域性暴雨日;第二段(6月29日—7月12日),又出现8次强降水过程,共13个大面积暴雨日。暴雨强度大,雨势猛,日降雨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共10 天,比1954年多4天;复盖面积超过10个县市的大范围暴雨共5次,最大范围超过15个县市。从5月18日—7月12日的56天里,全省降雨量500 毫米以上的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63个县市),超过800毫米有7.7万平方公里(43个县市)超过1000毫米约2.3万平方公里(11个县市)。 5—7月总降雨量,除淮北北部少数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在600—1300毫米,沿淮至沿江在900—1300毫米,是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1991年洪涝与1954年不同的是,洪涝中心在沿淮至沿江。长历时、大面积的强降雨,致使淮河干流、沿淮湖泊洼地、两岸各支流和长江流域的滁河、巢湖及大中小水库水位暴涨。淮河、滁河连续出现超过或接近历史记录的大洪水,全省10个大水库有7个出现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长江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巢湖闸出现建闸以来的最高水位。淮河干流连续出现三次洪峰,沿淮22个行蓄洪区,先后启用15个。淮河支流、湖泊洼地出现建国以来的最大洪水,16条中小河流出现建国以来最高水位,沿淮湖泊洼地最大滞蓄水量82亿立方米。滁河6月中旬至7月中旬,遭受两次特大洪水袭击,均超历史最高水位。巢湖内洪历史罕见,巢湖正常湖面为778平方公里,由于沿湖圩口大都溃破,湖面增至1240平方公里。1991年洪涝另一个特点是,雨季来得特别早,猝不及防。5月18日全省范围出现暴雨、大暴雨,淮河以南梅雨提早近一个月,淮北雨季提早40—50 天。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正值我省油菜、小麦成熟、收割期,突如其来的强降水,使麦收区绝大部分未来得及收割,造成严重减产乃至绝收。据统计,1991年夏秋两季农作物受灾面积8759.43万亩,其中成灾8008.68万亩,绝收2792. 17万亩,全年粮食减产109亿公斤,受灾人口4314.7万人,死亡921人,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
1996年是继1991年大水后的又一严重洪涝灾害年。其严重程度仅次于1954年和1991年。1996年6月2日入梅,7月22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0天。是5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长梅雨年。梅雨可分三段,分别在6月2—11日、6月15—20日、6月23—7月22日。1996年梅雨突出特点是,雨带不稳定,时南时北,反复在我省摆动,暴雨、大暴雨覆盖范围广,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多。6月份大暴雨主要集中在沿江西部和江南南部,7月份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沿江西部。区域性大暴雨主要在江南南部、沿江西部和淮北。1996年梅雨量:江北和江南东部400—800毫米,大别山区、沿江。江南南部1000—1800毫米。其中沿江西部和江南南部大部分县市超过1954年和1991年,大别山区超过1954年。50余天的梅雨期内频繁的暴雨、大暴雨反复在我省南北扫荡,致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内涝和洪涝,其中江南南部、大别山区和淮北宿县等地区受灾最重,淮河干流王家坝出现三次洪峰。据统计,全省68个县市中40个县市不同程度受灾,15个县市受淹,受淹农田77.36万公顷,绝收11.73万公顷,受灾人口1025万人,死亡108人,直接经济损失116.8亿元。
自古以来,洪水一直是人类的最大威胁,特大洪水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据联合国救灾部门统计,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及人员伤亡,在15种自然灾害中居首位。我省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是夏半年主雨带经常滞留的地区,大部分年份都有不同程度内涝和洪涝,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
第四节 干旱灾害
一、干旱概况 我省干旱主要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的,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春旱,北多南少,沿江、江南很少出现春旱;淮北北部是我省最易出现严重春旱的地区,干旱的频率比夏旱还高。夏旱,山区和淮北北部较少,其它地区比较容易出现,但严重的夏旱以淮北南部、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最多。秋旱,全省均易出现,相对而言,严重的秋旱在沿江江南和皖南山区最易出现。冬旱,淮北北部最易发生,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南部,最少冬旱。干旱主要对农作物直接造成影响,所以夏旱危害最大。夏旱主要是梅雨量偏少造成的,百年难遇的特大干旱与空梅或梅期特别短、梅雨量异常偏少紧密相关。干旱常常出现季节连旱,如伏秋连旱、冬春连旱,甚至四季连旱。干旱还有数年连旱的严重情况。如六十年代的1966— 1968年,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三年严重干旱。六十年代我省干旱最频繁,进入九十年代干旱有增加的趋势。全省旱年的机遇大部分地区2—3年一遇,淮北北部2年左右一遇,大别山区及江南东部3—4年一遇,全省性严重干旱5年左右一遇。干旱发生频数比涝年大得多,除少数年份外,我省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干旱的地区。既使在大水年,象1954年、1991年雨季结束后,也出现较严重的秋旱。五十年代以来,全省性的严重干旱年份有1966、18、1994年等。
二、干旱期的环流特点
各个季节发生干旱的天气形势是不相同的。造成我省夏季持续干旱的500百帕环流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类:
1、副高西伸控制我省;
2、大陆高压东进控制我省;
3、大陆高压东进与副高合并,形成东西向带状高压控制我省。
副热带高压控制范围内是暖气团,盛行下沉气流,在对流层中下层有明显的逆温层,因此在副高控制下天气晴热。当它在某地区长期维持,便造成干旱。一种情况,是初夏副高位置偏南,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华南至江南地区交汇,主雨带相应位于华南至江南一带。由于副高稳定,迟迟不能北跳,江淮入梅偏迟。副高一旦北跳,紧接着再度加强西伸,迅速完成第二次季节性北跳,相应的主雨带只在江淮地区作短暂停留,迅速移到黄淮乃至华北地区,我省出现空梅或梅雨期很短。之后,我省处在副高控制下,晴热少雨而发生伏旱。副高控制的时间愈长,干旱愈重。还有一种情况,夏季副高明显偏弱,呈椭圆状分布,位置异常偏东,华东沿海常维持一低压槽,江淮流域处在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下,中高纬西伯利亚鄂海地区无明显阻塞高压维持。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天气晴朗少雨,无明显高温酷暑。有时随副高短暂加强西伸,常出现过程性降水。这种情况,旱情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危害较轻。
三、干旱灾害
干旱是时空尺度较大的环流系统造成的,是一个缓慢加剧的过程,对农作物直接造成危害。干旱造成的危害和作物的生长季节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作物孕穗阶段出现的“卡脖子旱”危害较大。作物在孕穗期,对水分最敏感,如果出现干旱,常使作物官发育不良,空粒显著增加,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至于数月、数季乃至数年的连旱,江河水位下降,河湖库塘干涸,农业灌溉无水源可用,农田干裂,庄稼枯死,粮食油料等大量减产。更严重者,农村人畜饮水都发生因难,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受限,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危害不亚于洪涝,我省发生的几次严重的干旱都造成巨大危害。
18年是我省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年。自三月中旬以后,月月少雨,干旱持续发展,范围波及全省,灾害之重,范围之广为近百年所未有。全省年雨量: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大部、芜湖地区400—700毫米,砀山、泾县、大别山区以及安庆、池州、徽州等地区700—1100毫米。与历年平均值相比:除砀山偏多1成外,其余地区偏少3—5成,蚌埠、寿县、芜湖等地不及常年一半。年内1、2月份雨量比较正常。自3月中旬以后,沿淮淮北雨水稀少,春旱严重。此时正值越冬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份之时,遇此严重干旱,对小麦、油菜产量影响较大,春播作物难播种或出苗不齐。江淮之间大部分地区雨量偏少,旱情较为明显,给水稻栽插造成一定困难。沿江江南雨水尚较调匀。进入夏季,我省常受弱冷高压控制,晴天少雨。直至6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迅速北抬跳过江南,雨区随之北移,23—25日先后在江淮之间和沿淮淮北下一场大到暴雨。雨后,副高很快控制华东地区,天气晴热,形成“空梅”,我省提前半个月进入盛夏,旱情迅速蔓延全省。6—7月沿江一带降雨量仅为常年3成左右,芜湖、安庆、屯溪等地两个月雨量不足100毫米,为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小值。6—8月份淮河以南各地雨量大都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600—800毫米,是降水量的4倍,旱情大大加剧。盛夏季节,又无台风影响我省,反而在多个台风转向后,大陆高压迅速加强东移,与副高合并控制我省,每次都出现10天左右的高温干热天气,使旱情越来越重,特别是淮河以南地区,旱情尤甚。9—10月份,各地仍以晴天为主,降水稀少,秋旱严重,影响秋播作物播种和出苗。11月份出现多次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旱情略有缓解。12月份全省受高压控制,以情天为主,旱情继续。18年,淮北是春旱;夏旱加冬旱,沿江江南夏、秋、冬连旱;江淮之间从春到冬全年连旱。由于持续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各地除沿江、沿湖低洼地区外,不少地方河塘干涸,水源枯渴,大型水库均已见底,无水可放,长江水位大落,涵闸断流,大片农田干裂,秋季作物因断水大部枯死,水稻、棉花等作物因旱而大幅度减产,全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县市人畜吃水极为困难。
1994年,我省发生了仅次于18年的严重旱灾。淮北春夏连旱,全省的夏伏旱是5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秋季全省又出现了两段短时干旱。1994年6月6日受华南雨带的影响,我省江南南部入梅。6月28日出梅。梅雨主要落在江南,而沿江、江淮之间主要受北方南下冷空气影响,为过程性降水,实属“空梅”。出梅后,各地降水稀少,高温酷暑,蒸发量大,土壤墒情急剧下降,江北地区旱情迅速发展,淮北地区尤为严重,至7月中旬初,全省受旱面积4100万亩,严重受旱2430万亩,死苗面积近百万亩。7月12日起,全省普遍降雨,旱情一度缓解。7月下旬起,我省再次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我省东部旱情日趋严重,滁县、合肥、巢湖、宣城等地区,一些小型河塘、水库干涸,田地干裂,人畜饮水发生困难。进入8月份,全省降水稀少,干旱持续发展。至8月中旬,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945万亩,占在地作物的78%、成灾面积3590万亩,其中重灾1266万亩,1258万亩基本绝收。受灾人叽叽喳喳6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75%,因高温引发的各种疾病人数112万,520万人和10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
下表是我省1953-1996年的旱涝等级统计,共分5级,1级为大旱,2级为偏旱, 3级为正常,4级为偏涝,5级为大涝(标准及统计表由省气候中心提供)。
1953—1996年旱涝等级统计表
年 淮北 江淮 大别山 沿江 江南 年 淮北 江淮 大别山 沿江 江南
1953 1 2 3 3 15 3 5 5 3 4
1954 5 5 5 5 16 1 1 1 2 2
1955 3 2 3 3 17 3 4 5 5 5
1956 5 4 4 4 18 1 1 1 1 1
1957 3 3 2 3 4 19 4 3 3 3 1
1958 3 2 3 2 1 1980 3 3 3 5 5
1959 2 3 3 3 3 1981 2 3 4 4 4
1960 3 3 3 3 3 1982 3 3 2 3 2
1961 2 2 3 2 3 1983 3 4 5 5 5
1962 3 3 2 3 1 4 3 3 3 3
1963 5 3 3 2 1 1985 3 3 3 2 2
1964 4 3 3 3 2 1986 2 2 3 3 3
1965 4 2 1 3 3 1987 3 5 4 3 3
1966 1 1 1 1 3 1988 2 2 3 2 1
1967 3 1 2 2 2 1989 3 4 4 4 5
1968 3 2 1 1 1 1990 3 2 3 3 3
1969 3 4 5 4 3 1991 5 5 5 5 4
10 3 3 3 4 4 1992 2 2 1 2 2
11 3 3 2 2 3 1993 2 4 3 3 5
12 3 4 3 3 3 1994 1 1 2 1 1
13 2 2 4 4 5 1995 3 1 1 3 4
14 4 4 3 3 3 1996 5 4 5 5 5
第五节 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及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研究农业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农业生产趋利避害与长期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十分关注。 据省农气中心研究(《安徽农业气候近40年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减灾与发展,2,19)表明:五十年代安徽偏冷, 但光和水份丰富;六十至七十年代雨水偏少,光热水组合不尽合理;八十年代温度偏低,冬暖夏凉,光照不足,气候生产力偏低,但光热水组合较好。
一、温度及热量条件变化特征
1、温度变化
安徽省历年年平均气温淮北及皖南和皖西山区为14~15℃,江淮之间15~16℃,沿江江南为16~17℃,年际间在0.0~1.5℃之间波动。四十年来全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五十年代(1953-1960年)比历年平均偏低0.19℃, 六十年代(1961-10年)偏高0.26℃,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温度距 平为负值,七十年代后期温度偏高,八十年代全省年平均温度比历年平均偏低0.12℃。 不同年代温度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夏季,六十年代夏季温度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45℃,八 十年代夏季偏低0.42℃,说明八十年代夏季变凉的趋势很明显;冬季温度以五十年代 最低,七十年代较暖,八十年代有偏暖的趋势,但与历年平均值的差异很小;春、秋季 五十年代偏低,其他年代差异不明显。
2、热量条件变化
除温度以外,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有积温、无霜期、≥0℃及?0℃的天数等。积温年际波动是引起农业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0℃、5℃、10℃的界限温度积温可分别表示农业活动期、作物生长期、喜温作物生长期可利用的热量条件。安徽省≥0℃的积温在5100~6100℃·日之间,其年际波动在500~700℃·日。五十年代年际间波动较大,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后期积温距平为正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期积温逐年减少,说明这个时期热量条件逐渐变差。七十年代后期积温比历年平均高;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夏季转凉,高温时间缩短,导致积温不足。≥10℃的积温年累积值的年际波动与≥0℃、≥5℃的积温变化有一定差异,在六十年代以前偏少,七十年代偏多,而八年代则处于相对偏少时期。不同季节积温年际变化是:夏季(6-8月)≥0℃积温,淮北及江淮之间七十年代初以后逐渐减少,八十年代几乎每年均小于历年平均值;沿江江南积温下降的幅度小一些,但也有减少的趋势。冬季与春、秋季积温,五十年代明显偏少,六、七十年代偏多,进入八十年代则明显偏多。说明八十年代以来呈冬暖夏凉趋势,这种趋势在淮北及江淮之间表现比较明显。
≥0℃天数、无霜期以及?0℃天数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统计分析表明,安徽省0℃天数及无霜期,五十及七十年代比历年平均值短6~9天,而不宜农业活动的?0℃的天数多5~7天;六十与八十年代?0℃的天数与无霜期均有所延长,八十年代?0℃天数平均延长11天。说明虽然八十年代积温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变长了,积温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温度强度降低所引起。八十年代冬季低温寒冷季节缩短,有利于农业生产及作物越冬。
二、降水及旱涝变化特征
1、年降水量的变化
安徽省年降水总量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很大,大涝的1954年与大旱的18年年降水量相差近3倍。四十年来全省经历了五十年代多水期、六十至七十年代少雨干旱期与八十年代雨水充足时期。五十年代年降水量比历年平均量偏多近100mm,六十至七十年代偏少60-70mm,八十年代则偏多60mm左右。从地域分布看,北部(沿淮淮北)地区六十年代后期以来雨水持续偏少,而南部(江淮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则从八十年代初进入多雨时期。不同季节降水的年际波动也相当大,夏季(6-8月)降水量与年降水总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地域分布不一。北部七十年代以来夏季持续少雨,而南部则雨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五十、七十年代冬季全省多雨,六十、八十年代雨水偏少。春季八十年代以来降水偏少趋势明显,秋季则南北均呈增加的趋势。
2、旱涝变化
安徽省是一个旱涝多发地区,旱涝灾害平均2-3年一遇,全省性的旱涝4-5 年一遇。建国四十多年(至1990年)共发生全省性干旱7次、水涝3次,其中五十年代干旱2次、洪涝1次,六十年代干旱3次、洪涝1次,七十年代干旱1次,八十年代干旱1次、洪涝1次。 沿淮淮北旱涝的频率均大于其他地区,且旱大于涝,沿江江南干旱发生频率小于洪涝灾害。六十年代是各地旱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八十年代旱涝灾害也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涝灾增加趋势明显。
三、日照及太阳辐射变化特征
日照时数是衡量光照条件的主要指标。安徽省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2500小时之间。其中北部可达2300~2500小时/年, 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不足2000 小时/年。 日照时数年际波动最大可达20%以上。七十年代以前全省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距平为正值,比常年平均值偏多400-600小时;11年以后日照持续偏少,11-1980年平均偏少近500小时,1981-1990年平均偏少300小时左右。
安徽省太阳辐射只有合肥站有实测资料,合肥站资料分析表明:太阳辐射总量历年平均在115.4千卡/cm2,其中1953-1960年、1961-10年的平均值分别为123.2、124.3千卡/cm2,偏多7.8、8.9千卡/cm2。七十年代以后太阳辐射持续偏少,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偏少趋势明显,1981-1990年年辐射总量十年平均只有.8千卡/cm2,平均偏少17.6千卡/cm2。太阳辐射量减少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造成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较大幅度下降。
四、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
估算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方法有多种,这里用的是KassamWageningen法,综合考虑气候对作物的影响以及不同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动态过程。根据安徽省各地降水有效性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降水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Y=Y1(1-Vi)100%式中的Y:气候生产潜力,Y1:光温生产潜力,Vi:作物i 生育时段降水引起的减产率:
Vi=Kyi(1-Pi/ETMi)(Pi<ETMi)Vi=Kmi(Pi/ETMi-1)(Pi>ETMi) 其中Kyi、Kmi分别为作物缺水、水分过多时产量反应系数。 ETMi:作物需水量,Pi:实际供水量 Pi=Ri-Si Ri:降水量,Si:地表径流量
利用上述公式对全省四十年来逐年气候潜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省气候生产潜力六十、七十年代偏高,八十年代明显偏低。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生产力过低,其光合生产力比历年平均值低294公斤/亩, 比六十年代低471公斤/亩。气候生产力与光合生产力比值历年平均为0.54,六十年代平均是0.51,而八十年代为0.59,是比值最高的十年。说明八十年代的热量条件和雨水配合及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合理,只是由于太阳辐射减少使光合生产力下降过多,导致气候生产力偏低。因此,日照及太阳辐射不足,对八十年代及未来的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五、农业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来安徽省呈冬暖夏凉趋势,降水偏多,日照不足,对作物生长及农业布局有较大影响。冬季温度偏高有利于夏收作物的安全越冬与冬季生长,但春季气温下降对越冬作物的春季生长不利,春季降水减少有利于减轻渍涝温害。因此,夏收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总体上向良性方向转化。夏季因高温日数减少,积温不断下降,不利于双季稻的栽培, 导致沿江江南及江淮之间南部地区双季稻面积有所减少,但有利于一季稻的生长。气候生产潜力因光照不足而明显减少,不利于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根据农业气候变化特点,未来我省应改变生产方式和作物种植制度,适应 农业气候变化。首先要充分利用冬暖夏凉的特点大力发展夏收作物,向北发展 油菜和杂交油菜,扩大冬小麦等越冬作物的种植面积。其次是适当减少双季稻的种 植,增加高产稳产的一季稻面积。第三应取间种、套种等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增 加光合利用率以弥补太阳辐射不足的影响。第四要大力兴修水利设施防御旱涝灾害, 特别要警惕洪涝、内涝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第五要培育作物新品种,进一步推 广新的农业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苏轼 浣溪沙
0557。
根据查询15天气网得知,安徽宿州灵璧国内长途电话区号是0557,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县、五河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接壤。总面积2125平方千米,灵璧县辖19个镇,另设有1个开发区。
安徽的面积、人口、地形、气候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url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
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极,人与动物相处,更见得民风淳厚,一派桃源风光。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 溪 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品评
本篇写的是作者 “ 谢雨 ” 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 “ 谢雨道上 ” ,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 “ 籁籁 ” 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 “ 牛衣 ” 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 。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 酒困路长惟欲睡 ” 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 日高人渴 ” 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 “ 簌簌 ” ,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 “ 句法倒装 ” ,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 “ 枣花 ” 落在 “ 衣巾 ” 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 “ 句首 ” ,才说明作者是从 “ 簌簌 ” 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 “ 落 ” 、 “ 响 ” 、 “ 漫 ” 、 “ 敲 ” 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安徽省简称皖,面积十三万多平方千米,人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45%。乡镇1850个,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气 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 水:全省水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动植物: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安徽省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上年上升0.8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7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2‰,上升0.08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7.6万人,占0.63 %。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当年招生8198人,在学研究生21505人,毕业生4148人。普通高校81所,当年招生19.9万人,在校生58.9万人,毕业生11.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27.6万人,在校生63.3万人。普通高中760所,招生43.5万人,在校生117万人,毕业生30.1万人。普通初中3188所,招生112万人,在校生344万人,毕业生112.5万人。小学20142所,招生81.5万人,在校生584.1万人,毕业生116.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7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4%;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4%和0.73%。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91.9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8.6万人。口6013万,省会合肥